罗浮山下四时春原文 罗浮山下四时春原文赏析
1、原文: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2、从“荔枝”看东坡先生的岭南心境。苏东坡于宋哲宗绍圣元年被人告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岭南,“不得签书公事”。于是,东坡先生流连风景,体察风物,对岭南产生了深深的热爱之情,连在岭南地区极为平常的荔枝都爱得那样执着。
3、绍圣二年四月十一日苏轼在惠州第一次吃荔枝,作有《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诗,对荔枝极尽赞美之能事:“……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自此以后,苏轼还多次在诗文中表现了他对荔枝的喜爱之情。
苏轼罗浮山下四时春诗原文及译文
该诗句出自苏轼的《食荔支二首(并引)》,以下为原文内容:
惠州太守东堂,祠故相陈文惠公,堂下有公手植荔支一株,郡人谓将军枝。
今风大熟,赏啖之馀,下逮吏卒,其高不可致者,纵猿取之。
丞相祠堂下,将军大树旁。
炎云骈火实,瑞露酌天浆。
料紫垂先熟,高红挂远扬。
分甘遍铃下,也到黑衣郎。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支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译文:
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作岭南的人。
注释
罗浮山:在广东博罗、增城、龙门三县交界处,长达百余公里,峰峦四百多,风景秀丽,为岭南名山。
卢橘:橘的一种,因其色黑,故名(卢:黑色)。但在东坡诗中指枇杷。《冷斋夜话》卷一载:“东坡诗:‘客来茶罢无所有,卢橘杨梅尚带酸。’张嘉甫曰:‘卢橘何种果类?’答曰:‘枇杷是也。’”
岭南:古代被称为南蛮之地,中原人士闻之生畏,不愿到广东来。
按:苏轼被贬到惠州却处之泰然。他爱荔枝,也爱南方山水,所以愿意“长作岭南人。”历代咏荔之作甚多,然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首推这一首诗。
诗人简介:
苏轼 sūshì
宋代诗人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罗浮山下四时春 卢橘杨梅次第新什么山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中的山指罗浮山。
地理位置
罗浮山又名东樵山,是中国十大道教名山之一。它位于广东惠州市博罗县,主峰海拔1296米,西邻广州增城,南望东莞企石,总面积达260平方公里有余。道教称它为第七洞天,第三十二福地,汉朝史学家司马迁曾把罗浮山比作为「粤岳」,素有「岭南第一山」之美誉。
据《后汉书郡县志》曾载:「博罗有罗山,以浮山自会稽浮来傅之,故名罗浮」,故民间有「罗浮山系由罗山与浮山撞击而成」之传说。据地质学家考证,罗浮山形成于8000万年以前,彼时地壳断层,花岗岩体受挤压而隆起,后经数千万年的风雨侵蚀,遂成今日之奇峰怪石,层峦叠嶂。
朱明洞景区为罗浮山主峰所在地,为登山赏景的最佳去处。每逢假日,入口处总是游人如织,云集了四方慕名而来的游客。
罗浮山地处北回归线附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常年炎热多雨,湿度较大。山上植物种类繁多,植被覆盖呈垂直分布:山顶为低矮的灌木林和草甸,山腰为松木林,山底为常绿阔叶林。
文化底蕴
罗浮山之名气,有赖于它浓厚的道教文化底蕴。据史料记载,公元326年-334年,东晋医学家、著名道士葛洪曾于罗浮山修观四座:南庵都虚观、东庵九天观、西庵黄龙观、北庵酥醪观。其中南庵都虚观历代修葺,数易其名。唐时扩建,更名为「葛仙祠」,以示纪念。
宋哲宗又赐名为「冲虚观」,后经清同治年间重修,是为「冲虚古观」。只见大门石柱上有一楹联,上书:妙景空不空四百峰峦朝紫府,尊躬上之上五千道德启玄门。冲虚古观所处环境清幽,自古为修仙炼丹之所。观内有殿宇五重,分别为灵官殿、三清殿、黄大仙殿、吕祖殿和葛仙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