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的写法(落花生楷体)

一、《落花生》的写作手法

1、与《落花生》写法相似,两篇都运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

2、“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出自唐代虞世南的《蝉》。意思是: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这首诗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3、而《落花生》是借花生的生长特点来说明做人的道理。

4、许地山生逢甲午战败中被割让给日本的台湾变乱时期,父亲当时率部奋力抵抗日侵,不敌而败,年幼的许地山却对这份国恨家仇感到了刻骨铭心的痛,之后随父亲迁居回大陆福建。

5、19岁时,家境拮据,许地山开始自谋生活。21岁那年由于家道贫苦,不得不赴离家甚远的缅甸仰光任教,在仰光的三年时间里,远离亲人和故乡的许地山,经历了种种艰辛。

6、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正在燕京大学读书的许地山写文章、开会、演讲,在示威游行中冲锋在前,不畏强幕,成为反帝反封建的先锋战士。1919年的“五四”时期,是“人的自觉”和“个性解放”的时代。

二、《落花生》一文中作者运用了什么的写法

1、《落花生》一文,作者运用了记叙的写法。

2、这是一篇叙事散文,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

3、它运用对话写人记事。在平淡如水的记叙中,蕴涵了殷殷的深情。收获花生的夜晚,妻子儿女、父母昆仲姊妹,数人围坐一屋,品尝着自己亲手劳动种植的花生。

4、没有慷慨激昂的陈辞,也无阐幽发微的“春秋”大义,看似平淡无奇,却包含了人世间所有父亲望子成人的殷殷深情。

5、作者在“五四”思潮的影响下,冷静地观察和思索着人生的真义。他蔑视“金榜题名”、“光宗耀祖”的封建说教,鄙弃荣华富贵,反对浮华虚荣;僧恶追名逐利钻营投机之徒,抨击“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驱民水火的“伟大、体面”人物。

6、《落花生》虽属记叙散文,却也正是物托言志的典范。作者正是借“落花生”这个最平易,最常见,而又有益于人类的小小植物,寄托了他“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的朴实而可珍贵的志向。

7、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落花生

三、《落花生》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1、《落花生》是借花生的生长特点来说明做人的道理,这种写作方法叫做借物喻人,是借用某种事物的特点来比喻某种道理或人的某种精神,使人读了有所感悟,受到启发、教育。

2、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是:要选择自己熟悉的事物,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能给人启迪,所谓以小见大,水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然后反映出其中的道理,便是借物喻人。

3、全文借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的特点,赞扬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精神品质。

通过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品尝花生时谈论花生的好处,进一步阐明做人要做务实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落花生》是中国现代作家许地山的作品,是一篇叙事散文,在结构上以“落花生”为线索,按“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顺序写的。

收获节时对花生的议论是重点,至于种花生和收花生的情况写得简略。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

这样组织材料文章脉络清楚、重点突出、主次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