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岛总统辞职(如何去冰岛定居)

本文目录

  1. 怎样评价里根总统
  2. 俄罗斯是总统制吗
  3. 美国总统里根

怎样评价里根总统

里根的确是美国一位传奇总统。他是当选时年龄最大而且最长寿的总统;他也打破了“凡在双十年当选的总统必丧生于任上”的死亡宿命。他没有学过经济专业,却创立了“里根经济学”。笔者驻美期间,美国人特别是共和党人谈起里根大都赞美有加,认为他是美国“标志性人物”。按中国的传统道德标准,应该为“死者讳”,但实事求是,全面评价里根才对得起历史,对得起后人。

扩展资料:

不同人眼中的里根

里根去世后,一位俄国资深历史学者指出,俄国人对里根的看法是矛盾的,人们认为里根是“一位不太好打交道的人”。只有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称里根是一位“伟大的总统”。他对里根先生的逝世感到非常悲伤。

基辛格在其《大外交》一书中曾多次提到里根,其中有这样一段话:“里根的表现令人咋舌,无懈可击。就学术界观察家而言,则几乎是不可理解。里根对历史几乎一无所知,而他所知道的一小部分,也被他东挪西借,支持他坚定的偏见。当你和里根谈话时,有时会想到:为什么有人认为他应该当州长,甚至是总统。但是,身为历史学家,必须说明的是,这样一位才智平庸的人何以能主宰加州八年,之后又主宰白宫政务。”

和布什一样,里根在阿拉伯世界也不得人心。里根极端亲以色列。1983年,贝鲁特美军营地发生自杀式袭击,造成241名美军丧生,震动美国朝野。里根不得不把美国海军陆战队撤出了贝鲁特。他去世后,以色列总理沙龙的办公室发表的声明说,里根总统是以色列的朋友。他当政期间,以色列同美国的关系建立在相互理解与合作的基础之上。

参考资料:凤凰网—美国总统尼克松评价里根:可怕让人觉得不舒服

俄罗斯是总统制吗

俄罗斯是半总统共和制。所谓“半总统共和制”是指:总统作为国家元首,掌握着一定的行政权力,同时正府也必须对议会负责,接受议会监督的国家政体形式。半总统共和制兼有议会共和制和总统共和制的特点,实行半总统共和制的国家主要有法国、芬兰(1919年以后)、葡萄牙、冰岛(1943年以后)。目前俄罗斯也是最典型的半总统共和制国家。半总统共和制的特征:(1)总统由全民普选产生,拥有一定的行政权,在内正外交中起着较大的作用,总统不对议会负责(但政府要对议会负责),正府成员不能兼任议会议员。(2)内阁仍设总理,领导正府活动。总统命令要由总理及有关部长签署(方能起效),正府向议会负责。议会可以通过不信任案迫使总理辞职,同时总统在征得议会领袖同意的前提下可以解散议会,总统对议会通过的法案无否决权。

美国总统里根

“这是一个转折点”

两大阵营的首脑在铁幕背景下的首次示好,意味着世界冷战格局开始出现变化,并对之后的全球政治产生了深刻影响

1986年1月1日,时任美国总统的里根在广播中向苏联表示新年问候;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也对美国听众表达问候。自1973年以降,美苏最高领导人互致问候,这是第一次。

“我们不能继续这样生活下去了”,就在这一年初,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下定决心,“确保安全日益成为一项政治任务,而这一任务只有通过政治手段才能解决。”

1985年双方首次在瑞士日内瓦的“炉边对话”,已经打破了冷战的坚冰。1986年新年过后9个月,戈尔巴乔夫和里根在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举行第二次会晤。

戈尔巴乔夫在回忆录中回顾那次会晤,是“一次真正的突破”;里根则在回忆录中说,这是“一个转折点”。事实确实如此,尽管当时的会晤是不欢而散的。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宋以敏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会晤出于戈尔巴乔夫的主动。他担任苏共总书记后不久,就下决心结束和美国的军备竞赛,以便集中精力进行国内改革,改善经济。他在上台后提出外交新思维,主张缓和国际形势和大规模裁减军备。1986年8月他建议在冰岛同里根会晤,就是为了启动大规模裁军进程。”

宋以敏说,里根上台后,一方面加强建立美国的军事优势,1983年提出“战略防御计划”(星球大战),另一方面搞和平演变,即用和平的手段使他认为专制的国家“民主化”。

当时,里根认为苏联的军事力量越来越不构成对美国的军事威胁,一时存在的“苏攻美守”态势,已经完全翻转过来,所以他也想在军控问题上达成协议,并推动苏联的社会改革。他在9月份即有条件地同意了会晤。

在会晤中,戈尔巴乔夫建议大幅度核裁军,并尽量向美国的主张靠拢。他提出,在5年内把双方进攻性武器减少一半,下个5年完全减除;在欧洲全部销毁、在亚洲销毁80%的中程导弹;不再要求停止全面核试验;同意核查措施,并且建议加强这一措施,把不行使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的权力的期限减为10年。

戈尔巴乔夫还表达了大幅度削减苏联占优势的常规武器的意愿,对于里根在会晤中提出的“地区性问题”,也就是阿富汗问题和苏联在第三世界其他地方进行活动的问题,以及苏联的人权问题,他基本上采取“只听不争论”的态度。

对于戈尔巴乔夫的诚意,里根甚至感到意外。双方取得了重要共识:在5年内把双方的核武器各减一半,把部署在欧洲的战术导弹削减为零,双方在10年内不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在两国军控谈判史上,出现这些共同点是没有前例的。

但在会晤的最后一刻,戈尔巴乔夫表示,一切都要和对美国“战略防御计划”的设限挂钩。里根表示非常气恼,后来他在回忆录中说,他“这才明白,他们让我到冰岛来的原因,只是为了一个目的——扼杀‘战略防御计划’。”

“事实上,冰岛会晤成为东西方军备竞赛和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和的重大转折。此后两国即放弃军备竞赛,开始转到在综合国力上的竞争,彼此间的信任感得到增进,进一步建立起对话机制。也就是说,在苏联解体而冷战正式结束的4年前,美苏就从雷克雅未克踏上了结束冷战之路。”宋以敏说。

随着东欧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昔日强大的世界超级大国之一,一夜之间消失。

“但会晤同苏联解体并没有什么直接联系。苏联解体是内部各种矛盾和困难的爆发,不能认为会晤后果是造成苏联解体的原因。”宋以敏说。

戈尔巴乔夫主张结束同美国的军备竞赛,以集中精力加速苏联经济建设,这从根本上是符合苏联国家利益的。而且会晤结束了美苏军事对抗,为戈氏在国内改革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也不能说不好。但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战略有问题,人民没有从中直接受惠,大量猛烈裁军又引起苏联军方不满,再加上解散苏共,这使他失去了一切重要基础和支柱,变成孤家寡人,从而注定了他的下台。

除了戈尔巴乔夫外,当年参加会晤的苏联代表团正式成员有当时的外长谢瓦尔德纳泽。他后来担任格鲁吉亚首任总统,2003年被反对者赶下台。还有驻美大使多勃雷宁,主管意识形态工作的中央书记亚·雅科夫列夫,和自1986年2月起担任戈氏国际问题助理的阿·切尔尼亚耶夫等人。后两人是戈氏在对外关系中起作用最大、时间最长的智囊,对戈氏“新思维”的形成产生过重要影响。雅科夫列夫当过政治局委员,1991年宣布退出苏共,任俄社民党主席,已于不久前去世。而切尔尼亚耶夫则在为戈尔巴乔夫拟定雷克雅未克会晤方针上起过重要作用,他写的《在戈尔巴乔夫身边六年》一书,4年前在中国出版,里面详述了会晤内幕。

值得一提的是,代表团随行者中间,包括时任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的普里马科夫,他出席苏联外交官同美国国务院官员举行的工作小组会议,曾引起美方的惊讶,因为他当时并非政府官员。后来普里马科夫在叶利钦时代和普京时代都曾是政坛风云人物。★

尽管里根首次以较大优势击败卡特当选总统时已经69岁,并成为美国现代历史上年龄最大的国家元首,但他仍然于1981年到1989年间,成功重新塑造了共和党“保守主义”的形象。在1984年争取连任过程中,里根凭借其“美国重新复兴”的有力口号和乐观亲民作风,成功在美国50个州赢得了49个州的胜利,从而创造了一个奇迹。1981年3月30日,里根遇刺并身中数弹,其中一颗子弹险些命中其心脏,不过这位老人竟然奇迹般脱离了危险并迅速康复。在里根第二任期内,曾经遭受“伊朗门丑闻”困扰。有人指控他领导的美国政府授权通过向伊朗出售武器来换取被扣押在黎巴嫩的美国人质获释。尽管如此,里根在离开白宫的时候依然是现代历史上最受欢迎的总统,并被共和党人树为保守派政治力量的榜样和楷模。

为了建立美国的超级霸主地位,里根不断增加各种预算,最终让美国的债务水平连涨三倍,但最终仍实现了其通过军备竞赛拖垮前苏联之目的。当年里根比较著名的策略就是一方面积极扩充美国军备,另外则积极同前苏联商讨“裁军事宜”。此外,里根还提出精简政府的设想。入主白宫前,里根担任过体育解说员、演员、电视艺人、通用电器的发言人和两任加州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