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各地的冬至过节小吃
潮汕各地的冬至过节小吃
冬至大过年,那么潮汕各地的冬至过节小吃是什么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讲这块。
冬至丸
冬至丸是用糯米粉和少量番薯粉加开水制作而成,与汤圆的外皮用料相同,搓成圆圆的,要吃的时候用开水煮熟,再加些白糖即可。
在潮汕也有人把它搓成两头尖尖的小丸,也有人先把糯米粉团搓成小长条形,再用剪刀剪成尖丸。
东京丸
东京丸是用东京薯淀粉做成的,东京薯是潮汕的特产之一,像筷子一样的长度,多用来煲汤或者磨成粉,性凉,清火去燥,主要是制作成东京丸子和甜汤。
姜薯
最出名的姜薯是潮阳河溪镇的上坑姜薯。上坑姜薯皮薄光滑,薯大肉白,粉泥沾连,品上质优。
姜薯洗掉土削皮,浸在水里,防止它发黄,再把它抽成薄薄的一片,烧开水后,放进滚水中滚一滚,看到姜薯片自然卷成卷时就马上关火,防止煮太久变烂了。
在潮汕地区,每家每户都有逢年过节吃一碗姜薯汤的习俗。
潮南地区也有人在冬至丸里加入了大薯,淮山等做成甜汤。
鸭母捻
鸭母捻【niǎn】,是一道传统名小食,在清代初期就出现了,它类似北方的汤圆,制作的`要求比较严格,鸭母捻的馅有四样,即绿豆馅、红豆沙、芋泥、芝麻糖,每粒的馅要约15克。
鸭母捻在包的时候,不同馅的形状各异,如有的形状略圆、有的略尖等。
落汤钱
落汤钱是用糯米做的,口感香黏软滑,是将花生芝麻炒熟压烂后与白糖粉混合,将糯米粉和成粉团后蒸熟,然后切成小件,沾上配料即成。
其糯米馅料性温,可以益气止泄,起消渴,暖脾胃,所以落汤钱既是药膳,又是美食,深受潮汕人的喜爱。
冬节鸽
冬节鸽,不是鸟,又叫菜包粿、冬节粿,是汕尾冬节那天的餐桌主食,馅料比较丰富,有菜脯、包心菜、芹菜、蒜、虾脯、五花肉等。
冬节鸽的皮做法像饺子皮:面粉和糯米粉的比例为1比1,用温水和成面团,然后碾成薄皮。把包好的冬节鸽放进蒸笼里蒸熟为止,也可水煮。
酥饺
有些地方也叫油粿子,酥饺皮是把面粉、鸡蛋、油和水加到一起揉成面团,馅料则是将花生炒过去皮,打成碎末,然后将芝麻炒过和花生末、白糖拌匀做成馅,包酥饺最重要的步骤是“捏角”,是在饺子的边缘上捏出一些间隔相等的褶纹,让酥饺看起来玲珑精致。
;潮汕各地冬至饮食小吃
广东历来被人们认为是我国的美食大省,境内的潮汕地区更是向来以种类丰富的在地小吃而闻名,逢年过节的时候更有各种令人唇齿留香的美味,那么就让饮食文化为你介绍潮汕各地冬至过节小吃。
冬节丸
潮汕人过冬节要吃“冬节丸”,冬节丸是用糯米粉和少量番薯粉加开水调节而成,与汤丸外皮用料相同,把它搓成圆圆的,吃的时候要用开水煮熟丸子再用白糖调味即可。
在普宁地区,也有人把它搓成两头尖尖的小丸,也有人先把糯米粉团搓成小长条形,再用剪刀剪成尖丸。在汕头潮阳、潮南地区也有在冬至丸里加入大薯、淮山等做成甜汤。
东京丸
东京丸是用东京薯淀粉做成的,东京薯是潮汕的特产之一,,学名竹芋,是种在地里的一种薯类,根果白色偏圆的,一般筷子般长度,多数用来煲汤或者磨成粉,性凉,清火去燥。主要是制作成东京丸子和甜汤。
姜薯汤
姜薯,只有在潮阳和惠来的部分滨海地区的山地种植。其中,最出名的是潮阳河溪镇上坑姜薯。上坑姜薯皮薄光滑,薯大肉白,粉泥沾连,品上质优。
姜薯洗掉土削皮,浸水里以避免发黄,把姜薯切成薄片,烧开水后,把放进滚汤的水里面滚一滚,看到薄片的姜薯片自然成卷,就马上关火,不能煮太久,否则会煮得太烂。此后加入白糖就可享用了。在潮汕地区,每逢春节,各家各户都会煮姜薯汤待客。客人来拜年,都能喝上主人做的一碗姜薯汤。
鸭母捻
鸭母捻,传统名小食,首创于清代初年,原名为糯米汤圆。鸭母捻类似北方的汤圆,传统制作要求严格。鸭母捻的馅有四样,即绿豆馅、红豆沙、芋泥、芝麻糖,每粒的馅约15克。
鸭母捻放在白糖水中煮至浮上水面即熟,传统卖鸭母捻每碗三粒,每粒的馅各不相同,为区分每粒馅的不同,在包的时候,不同馅的鸭母捻形状各异,如有的形状略圆、有的略尖等,各有记号,是冬至、元宵必吃的甜汤。
落汤钱
在潮州也有人在冬至那天吃落汤钱,是用糯米做的,其味甘,性温,食之有益气止泄,补中益气,主消渴,暖脾胃之效。糯米口感香糯黏滑,常被用以制成风味小吃,既是药膳,又是美食。做法是将花生、芝麻炒熟压烂与白糖粉混合,将糯米粉和成粉团,蒸熟,然后切成小件,沾上配料即成。
冬节鸽
冬节鸽不是鸟,又叫菜包粿、冬节粿,是流行于广东一带的特色小吃,是广东汕尾传统冬节的餐桌主食。冬节鸽的皮,是用比例为1:1的面粉和糯米粉,加温水和成面团,然后碾成饺子皮一样薄而制成的。接下来将割薯,菜脯,包心菜,芹菜,蒜,虾脯,五花肉等食材配盐等佐料翻炒,再将做好的面皮包上,把包好皮的冬节鸽放进蒸笼里蒸熟,也可水煮。
菜头粿
又叫菜头丸、萝卜糕,是潮汕地方年糕的一种,每逢过年时节,各家各户都有蒸制。把白萝卜刮去皮,用菜头抽抽成小条状,用手把萝卜汁捏干。放入薯粉,盐,喜欢花生的可以放点花生米,再均匀搅拌,然后做成拳头大的丸状,放到铺好炊布的蒸笼上蒸熟。做好的菜头圆可以即食,冷却后切片用油炸风味更佳。
酥饺
有些地方叫油粿子,一种潮汕小吃。在潮汕人家,每当有隆重的节日时,潮汕人家都会做酥饺。
1、制皮:把面粉、鸡蛋、油、水加到一起揉成面团。
2、制馅:花生炒过去皮,打成碎末;芝麻炒过和花生末、白糖一切拌匀即成馅。
3、取一小块面团,像做饺子皮一样擀成薄皮,取杯盖压出圆形饼皮。
4、像包饺子一样把馅包起来。
5、再将包好的饺子放油里炸,炸至金黄,酥脆香甜的酥饺就可以吃了。
冬至仔和冬至茧
冬至仔,是陆丰特色的粿,只有在冬至这天才会去制作。冬至茧也是一种饺子,只不过比较大个。皮的成分是粘米粉和番薯粉,馅则主要是蒜苗、虾、猪肉等。做好后蒸熟可吃,味香口感好。是冬至拜神的主要祭品。
菜包粿从何而来
菜包粿是汕尾地区特色小吃,是广东省汕尾地区最有名的特色风味小食,极具地方特色,远近闻名汕尾市梅陇一带的时节粿品。在梅陇镇,农历正月二十是一年中第一个盛典,汕尾市梅陇圩内居民叫“开市日”。街道上一片喜气祥和:五彩牌楼高耸,彩旗蔽日;狮班、曲班、戏班、唢呐班、八音班轮番表演……家家户户也都忙着大摆宴席,忙着赶做“菜包粿”。汕尾市这座滨海小城,一年四季,无论春夏秋冬,每近中午时分,各类食店摊档,遍布街巷。
历史由来
有说清雍正年间,发动民工修筑海堤保家园,梅陇有位青年(王坣),劳碌奔波,经常食不果腹,身体消瘦。其老母见状把仅存的一点米碎捣粉揉成粿坯,里面包些菜叶等让儿子充饥,儿子食得津津有味。不幸的是,在一次台风海潮中为保「王坣」牺牲了。后人为纪念他的劳绩,菜包粿便流传下来。
有说很久很久以前,汕尾市是一个海滩,渔民从福建、从香港各地出海打鱼,途经此处,或上岸歇息,或晒网卖鱼,慢馒地定居下来,逐渐形成一个埠市。许多渔民因中午不能及时回家吃饭,便在埠市上买些点心吃。这佯,具有地方特色的菜包粿便应运而生。可是,在改革开放以前,一般只是渔民上岸,或村民赴圩,或亲戚朋友来家做客,或来不及回家吃午饭,人们才到街市上买点菜包粿回家吃。而今,生活改善,人们讲究工作与休息,一般都不花时间做饭,并逐步成为习惯。